尽锐出战 攻坚克难 确保全胜
——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在我省引发强烈反响
6月28日至29日,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胜利召开。连日来,全会精神在我省广大党员干部中持续引起热议。大家纷纷表示,要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坚决攻克难中之难、坚中之坚、急中之急,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
清镇市委书记孙绍雪表示,孙志刚书记所作的《报告》和讲话,充分彰显了省委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政治自觉,充分体现了省委坚定的政治决心、鲜明的战略导向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对指导全省上下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孙绍雪说,清镇市将坚决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聚焦饮水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保障和“组组通”等“五大重点”补短板,坚决完成贫困人口“清零”任务;聚焦公共服务、培训就业、精神文化、社区治理、基层党建等“五大体系”强提升,坚决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聚焦精品果、蔬、茶、药、枫“五大产业”抓调整,坚决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取得大突破;聚焦“大物流”带动大扶贫、“大职教”助力大扶贫、“大商贸”助推大扶贫等“三大方向”展作为,坚决为全省脱贫攻坚大战局取得全面胜利贡献最大力量。
水城县杨梅乡林业站工作人员陆大强坦言:“以前的农村产业发展大都粗放化传统化,产业结构单一,没有特色,只注重产出,不在意质量,没有发展的长远计划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极大制约了经济发展和影响农民收入。本次全会明确了要抓好农产品质量的提升,为农村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大力的政策保障,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支撑。”
思南县委书记刘云成认为,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在全省上下发出了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攻坚令”“最强音”,思南将保持战之必胜的信心和良好精神状态,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标抓具体、抓深入,不断排查发现问题,补短板,强弱项,认真落实好“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确保精准出招、招招制胜,持续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实体化运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确保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确保思南精彩出列。
“关岭将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举全县之力,强化措施,尽锐出战,攻坚克难,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牢牢抓住‘夏秋’这两个关键季节,持续掀起农村产业革命高潮。”关岭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韦朝虎表示,下一步,关岭将推动全县产业从散、小、弱,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聚焦关岭牛、火龙果等主导优势产业,以县为单位统筹推进,落实“八要素”具体要求,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更有力的产业支撑,确保如期实现整县脱贫摘帽目标,向关岭40万人民群众交上脱贫攻坚的满意答卷!
锦屏县委副书记、县长刘明波告诉记者:“要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必须下更大的力气和功夫,攻下深度贫困地区最后的堡垒,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对全省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刘明波说,对锦屏来说,今年就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打好脱贫攻坚战,需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脱贫攻坚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尽锐出战,全力打好脱贫攻坚“四场战役”,才能确保按时脱贫摘帽。
贵定县委副书记、县长张丽说:“贵定将始终严格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全力打好精准脱贫基础工作巩固、产业和就业扶贫巩固、政策保障巩固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巩固、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六大提升战’。当前,在抓好‘五个专项治理’切实解决脱贫攻坚突出问题的同时,继续围绕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紧紧盯住21个500亩连片坝区,抓配套、抓龙头、抓市场、抓标准、抓链接、抓提质,优化农业种植品种、提升农产品品质、创建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畅通‘黔货出山’通道,推动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效目标,助推脱贫攻坚夺取全胜。”
纳雍县委书记彭华昌认为,全会报告和孙志刚书记的讲话充分体现了省委高度的政治站位、强烈的政治担当和坚定的攻坚决心,为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注入了强心剂。他说:“作为深度贫困县,我们将进一步聚焦‘短平快’和‘全覆盖’,围绕12个重点特色优势产业,提前谋划推进夏秋决战、冬种春播各项工作,主推辣椒、白菜、食用菌等有基础、来得快的产业,壮大茶叶、刺梨、皂角等战略性、有特色的产业,集中式发展鸡、牛、猪支柱产业,做到精准安排项目资金,切实优化组织经营方式,更好发挥利益联结效果,实现每家每户收入稳定达标。”
板栗丰收季节临近,合作社、龙头企业作好充分准备迎接丰收年……连日来,望谟县由党员干部、技术骨干组成的技术队伍奔忙在山乡,与广大种植户一起防虫、除草,开展管护工作。“我们全县上下以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为指南,坚决打一场产业丰收仗。”望谟县委书记李建勋说,今年以来,望谟县牢牢把握“八要素”,创新实施“五带”模式,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群众增收信心足,预计今年产量将达3万吨、产值将达2亿元。(记者 黄瑶 罗文福 张着昶 金秋时 李丽 黄杏 梁晓琳 陈俎宇)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