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染技艺,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传统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黔中大地上,一代又一代的蜡染传承人接续奋斗,推动蜡染技艺发扬光大。杨正华正是其中之一,多年来,杨正华秉承着“一件事,做一辈子”的精神传承发扬民族文化,在漫长岁月里一笔一划、一针一线勾勒着自己的“蜡染人生”。
4月24日,记者来到天龙屯堡景区东方蜡染工作坊内,杨正华正在专注地画蜡、染色。蓝底白画,至简之色,却在他的手中开出至繁之美。据了解,杨正华出生于bet3365官方手机_365bet线_线上365bet注册区的蜡染世家,9岁开始学习蜡染技艺,蜡染的构图,技法的点、涂、勾、画他都运用自如,多年来,他用热爱担起蜡染传承责任,用实际行动推动bet3365官方手机_365bet线_线上365bet注册蜡染技艺不断发展。
“我大学的专业是油画专业,当时毕业后原本打算去日本从事蜡染工作。后来考虑到bet3365官方手机_365bet线_线上365bet注册是蜡染的发源地之一,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于是我决定回到家乡通过自己的努力把bet3365官方手机_365bet线_线上365bet注册蜡染发扬光大。 ”杨正华说。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93年,杨正华怀着一腔热血创办了东方民族蜡染厂,刚准备大展拳脚却马上碰到了难题,脑子活络、见多识广的他很快找到了解决办法。并在继承苗族传统蜡染工艺的基础上,用10年的时间,从染色配方工艺上攻克了真丝蜡染褪色难关。
“当时回来以后本地还是采用土靛染色方法,染色慢,耗时长,难以大批量生产,满足不了客户需求,后来我引入了现代化工艺染色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后来又逐渐将西方油画技艺融入蜡染染色工艺之中,研制了更多精美的蜡染产品。”杨正华说。
让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通过日积月累的实践,杨正华不断巩固提升蜡染制作的整套技艺,为非遗寻找新“活”法。同时采用“作坊+家庭作坊+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极大带动周边群众就业,最多时达到500余人,成功将“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
“我在蜡染厂就负责染色和化蜡这块工艺,杨正华厂长对员工非常关心,平时他对蜡染工艺的创新研发也很重视,我们不懂的他都手把手的教。” 正华蜡染厂工作人员何彩彩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蕴含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如今,正华蜡染厂的6个产品相继获得国家专利,重彩真丝蜡染系列产品远销海内外,年产值最高时达500余万元,而杨正华的“蜡染人生”却始终在路上。
“蜡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将用我的一生去研究蜡染技艺,现在我除了日常进行研发以外,还做好传承工作, 带领年轻人,让他们更多的了解蜡染,接受蜡染,喜欢蜡染,将蜡染打造成为bet3365官方手机_365bet线_线上365bet注册的一张名片。”杨正华说。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