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打通产学研 “一棵草”变为“一个宝”

        作者: 来源:多彩贵州网 时间:2022年11月23日 点击数: 次 字体:
        更多

          开栏的话: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贵州全省上下的首要政治任务。全省各地区各部门正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狠下功夫,认真组织开展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学习大落实”活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贵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为深入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我省新闻战线全面启动“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贵州新闻媒体‘千人百进’大型蹲点调研采访活动”,记者将深入基层一线,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紧扣贵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记录、讴歌基层干部群众如何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多彩贵州网特推出“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专栏,通过新闻采编人员真蹲实驻的生动鲜活报道,以小见大、见微知着,满怀激情讲好贵州发展故事。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张天明 实习生 王云凯)11月16日,记者来到位于贵定县云雾镇平伐村的铁皮石斛基地。基地工人蒲燕红和陈汉兰谈起铁皮石斛,话匣子马上打开了。

        村民在铁皮石斛基地务工

          “这种草草是好东西哟,我们都叫它致富草。”蒲燕红说。“去年以来,我就一直在基地务工,跟着贵州大学的老师学习铁皮石斛种植和加工技术。”

          陈汉兰告诉记者,现在自己既可以当农民,又可以当工人。

          记者来到大棚,见到贵定县绿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光福。“我的铁皮石斛可以直接摘下来咀嚼,尝一下,感觉怎么样?”宋光福是广东人,他用一口广东普通话,热情邀请记者尝试。

          宋光福告诉记者:“基地上的工人都是附近的农民,通过学习培训不仅掌握了铁皮石斛的种植技术,还学会了加工技术。公司致力于铁皮石斛和食用菌种植综合开发,从一棵草变为一个宝,不仅倾注了公司的心血,也倾注了科研专家的心血。”

        宋光福(右)在铁皮石斛基地

          来到公司荣誉墙前,宋光福指着“贵州大学食用菌产业帮扶示范基地”“贵州大学研究生实践基地”牌子说:“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贵州大学邱院长和他的团队帮了大忙,我真心感谢他们。”

          据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贵州大学贵州省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主任邱树毅教授介绍,贵州大学对铁皮石斛的种植、加工等有成熟的技术,以前这些技术大多局限在实验室里。2018年开始,通过与贵定县绿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技术助力企业破解了难题。

          宋光福说:“贵州大学在品种选择、栽培技术、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和贮藏保鲜、速冻贮藏、干制加工、超细粉碎、质量评价关键技术上给予公司大力支持。”

          现在,每隔一段时间,邱树毅教授和团队成员都要到公司看一看。基地,不但是团队成果的落脚地,更有大量需求等待他们去解答。

        贵州大学专家团队在基地

          一头连着大学专家,一头连着种植农户,依托当地农业产业化企业搭建的贵州大学“实践基地”,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三四年时间,这个基地助力培养大批硕士博士。同时,作为农业适用技术培训基地,培训周边1000余名群众,带动320余人实现就业增收,每人每年收入达到48400元。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