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月13日,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在贵阳召开。开幕会上,省长李炳军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23年,贵州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坚决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安全,推动乡村产业升级,稳步推进乡村建设。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相关领域企业家共话未来,一同为乡村振兴想点子、谋方法、探出路。新的一年,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结构调整如何推进?且听三位慢慢道来。
省人大代表,普安县委副书记、县长 黄其兴
省政协委员,贵州云图时代创始人 温升
千优谷刺梨品牌创始人 廖丹妮
天眼新闻: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后,有什么样的感想和体会?
黄其兴:
聆听了李炳军省长作的报告,非常振奋、备受鼓舞。过去五年,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上下苦干实干、奋发赶超,交出了一份“难中有为、干中有成、稳中有进”的发展答卷。报告从8个方面对2023年的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听后充满信心、干劲十足,激发了我们的奋进之志。下一步,我们将项目化、清单化、闭环化推动报告明确的工作在普安落地落实、开花结果。
温升:
听了政府的工作报告,给我的感觉是主题鲜明、思路清晰、通篇贯穿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令人备受鼓舞。大会上回顾了贵州这5年的黄金发展时期,而我们也有幸见证并参与其中,大会明确提出了下一阶段贵州发展的新要求和新目标,关于未来,我们充满了信心!
天眼新闻:过去一年,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什么成绩?
黄其兴:
省人大代表,普安县委副书记、县长黄其兴
2022年,普安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聚焦主战略、主定位,在乡村振兴上开创工作新局面。我们把巩固衔接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坚持监测快、帮扶准、风险消除稳,推动监测长效化、帮扶常态化。聚焦“四类收入”,打出政策“组合拳”,坚持产业就业双驱动、双发力。
我们把茶产业作为巩固衔接的支柱产业,实现干茶产量9200吨,综合产值17亿元;坚持外输内拓并举,推动1.05万人稳定就业,引导6.15万人外出务工,脱贫户(监测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7.1%,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在乡村振兴上,我们坚持示范引领、分级分类推进,重点推进1个省级、3个州级和11个县级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为推进普安全面振兴提供了现实模板,其中盘水街道白石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得到公安部和省里的“点赞”。
温升:
省政协委员,贵州云图时代创始人温升
这些年,乘着移动互联网的东风,抓住短视频这个风口,贵州云图时代基于覆盖全国主流渠道的媒体和触点,通过营销精准触达和交互,以落地数据驱动的方式帮助众多贵州本地企业及单位开启了互联网营销新时代,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去年,我们在乡村振兴领域做了一些探索,孵化了“古村乐乐”“古村28渡”“黔东农仓”等三农IP,通过电商形式帮助铜仁德江县卖出11万斤天麻,运用互联网线上引流到线下,很多游客看到短视频后纷纷到村里游玩带动了线下旅游经济,铜仁德江县焕河村、沙溪乡大寨村一跃成了“网红村”。
廖丹妮:
千优谷刺梨品牌创始人廖丹妮
新时代十年,是贵州腾飞发展的十年,贵州好物广为人知。近年来,随着粤黔协作深入发展,我们继续凝心聚力于刺梨事业,探索刺梨营养与口感的“最优解”,推出了刺梨饮料、刺梨原汁、刺梨果脯、刺梨茶、刺梨维C片等系列精品,2022年,贵州千优谷刺梨还入选了人民网“2022国民消费·绿色消费创新案例”。
发展刺梨产业的同时,我们通过“农户+合作社+公司”合作模式,带动果农致富,产品已被列入“全国扶贫产品目录”,进驻“832”平台。2022年,我们主导运营了荔湾乡村振兴馆,致力于推动帮扶地区特色农产品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充分发挥“广东企业+贵州资源”“广东市场+贵州产品”“广东总部+贵州基地”“广东研发+贵州制造”的“4+”经济合作模式优势。
天眼新闻:下一步,围绕乡村振兴有什么新的思考?
黄其兴: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普安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充分发挥气候、生态等优势,大力发展茶产业,把茶产业做大做强。同时,持续做优茶品质、深挖茶文化、做强茶品牌、拓展茶市场、分享茶红利,全力打造“普安红”品牌矩阵和普安红茶区域公共品牌;探索打造“茶旅+康养”模式,大力推进茶产业“接二连三”。我们将奋力将茶产业打造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让茶成为普安乡村振兴中的亮丽名片,让茶山成为普安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带动更多群众奔向共同富裕。
温升:
“我们想通过培育孵化更多乡村网红,以制作传播正能量、宣传家乡特色的短视频,把乡村网红的流量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温升表示,结合政府工作报告以及新国发二号文件,贵州云图时代正推进“一县一村一网红”项目,除了三个已经孵化的三农IP,目前正在孵化“龚同学谈产业”“讨嫌的小毛爷”以及“小雪和文宝”三个新IP,未来也希望有机会到更多地方打造网红IP。此外,我和我的团队也计划到更多地方开展新媒体培训,以培养更多人加入到这项工作中,齐心协力为乡村振兴赋能。
廖丹妮:
我们始终扎根贵州,深耕刺梨,肩负着乡村振兴的使命,希望刺梨能成为一张贵州名片。2023年,我们将继续在种植、研发、产品创新、品牌运营各方面持续发力,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不断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以满足消费者对生命健康更深层次的需求。此外,我们将以品牌化为抓手,创新升级,拓宽贵州刺梨“黔货出山”道路,全渠道协同推动贵州刺梨向绿色消费、国潮消费发展,让贵州刺梨这一特色珍果进入全国人民的餐桌。
- 没有相关内容!